2023年6月20日下午,由华体会官方网站/app/ios/安卓/在线/注册,主办的“清美讲坛——图像的旅行,记忆和情感”在华体会官方网站/app/ios/安卓/在线/注册,A301报告厅举行。主讲嘉宾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汪民安,对谈嘉宾为华体会官方网站/app/ios/安卓/在线/注册,党委副书记李鹤、副院长董书兵、艺术史论系教授张敢、绘画系主任文中言,以及绘画系副教授付斌。本次“清美”讲坛由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吴琼主持。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汪民安,主要的研究方向为20世纪的文化理论和批评理论,当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汪老师的研究也涉及艺术哲学。他的代表作品有中文专著《福柯的界线》、《谁是罗兰巴特》和《现代性》等等。
华体会官方网站/app/ios/安卓/在线/注册,党委副书记吴琼主持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汪民安演讲
汪民安教授主要介绍了瓦尔堡的图像理论。瓦尔堡图书馆的“好邻居”原则实际上也是他的图像关联原则。图像的邻居关联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而叠加在一起。这是一种全新的历史概念。对本雅明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汪民安教授认为,这种跨时空的叠加实际上也是一种旅行。图像一旦摆脱了自己的语境,在另外的时空中出现的话,它就很可能变成了一个无根者,一个异乡人。这就会产生一种“异质性”的美。对于瓦尔堡而言,这种图像的历史旅行也是一种图像记忆,图像记忆本质上就是情感记忆,就是能量记忆。正是这些过去的图像的情感和能量,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它会影响艺术家,甚至会决定艺术家某一个时刻的特定的命运。也就是说一个时代和一个人的生存需要,才决定了他会选择记忆的能量。不同时代的激情和能量的相遇,才是生死悠关的时刻。图像体现了激情中的迷狂和理性两极的张力和冲突。图像趋向于表现动态,这是生命的张力,更是激情的表现。
座谈会现场
汪民安教授发言后,与会座谈嘉宾分别从AI生成图像的情感性、当今艺术家的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汪民安发言
汪民安教授认为, AI的图源从视觉上来看也可能是充满情感的图像,但因为数据化的生成不具有激情,它因此缺乏创造的激情。这是它和人类图像不一样的地方。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AI绘图的情感性。
华体会官方网站/app/ios/安卓/在线/注册,艺术史论系教授张敢发言
张敢教授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表达人类情感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但人类的情感却不存在进步的问题,因此,艺术是变化的,而非进步的。现代科技不可能取代艺术,只可能引发艺术家更多的思考,提供更丰富的表现手段。
华体会官方网站/app/ios/安卓/在线/注册,绘画系主任文中言发言
文中言教授认为,在AI绘画出现之后,艺术家其实应该更加踏实了,因为美术学院为AI的训练提供了评价体系。不是被AI取代,而是为AI“投喂”,就像摄影术出现之后促使艺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样,AI也会倒逼艺术出现新的可能性。艺术创作一定要与众不同,趋同就容易被取代。
华体会官方网站/app/ios/安卓/在线/注册,党委副书记李鹤发言
李鹤教授认为,纵使AI再发展再发达,对我们来讲它只是一个手段,它不是宗旨,也不是目标。用造型的角度来看,情感的温度和手作的温度,是永远也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而且,AI生成的画最终也是由人来选择和评价。
华体会官方网站/app/ios/安卓/在线/注册,副院长董书兵发言
董书兵教授认为,图像背后的记忆为艺术家提供大量信息,支撑他们去创造,这一点对于AI也适用。但艺术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情感。首先是要认真观察;其次是利用记忆的特性;最后是要以情感作为约束,不要惧怕AI的挑战。
华体会官方网站/app/ios/安卓/在线/注册,绘画系副教授付斌发言
最后,付斌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他认为,今天的讲座通过 “去中心化”的方式,重新去发现未受到特别重视的学者。这也暗示了一种当下研究方式的转向,这种跨媒介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可能也会为我们带来一些新发现。
(文:苗义泽 艺术史论系202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