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贾京生、贾煜洲:论非遗中的精神、智慧、艺术与审美——以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工艺为例
2020.10.08

摘要: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工艺是我国珍贵的、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生产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基础与必要前提。在服饰工艺中,凝聚了少数民族族群独特的创造智慧、文化精神与艺术审美的精华。本文以田野考察与文献研究为根基以现存的服饰工艺非遗为重点,论述了非遗与物遗的关系,具体阐述了服饰工艺非遗中的精神、智慧、艺术与审美。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工艺;非遗精神与智慧;艺术审美


我们应该怀有敬畏的文化之心,善待少数民族非遗,因为在少数民族非遗中,蕴含着独特的不同于汉族的文化精神、工艺智慧、精美艺术与生活审美。首先要学习其内涵,认知其价值,传承其技艺,然后谨慎、科学地发展、创新与活化。

一、重读“非遗公约”

提及非遗,就必须说到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近些年提出的新概念。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敦煌莫高窟、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北京紫禁城等都是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制造、产生的?这就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认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技艺,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图1)

贵州黄平亻革家蜡染动植物图案最多,造型也最精美 贾京生摄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学艺术类、工艺技术类与节日仪式类传统文化事项。其最本质特征是“非物质”性。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制作工艺就属于非遗中的传统技艺。对于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中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价值与意义,要重新认识和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物质文化遗产是果,二者密不可分,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因,就没有物质文化遗产之果。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的,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凝聚的精神、智慧、艺术与审美之因,就没有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智慧、艺术与审美之果。

二、非遗中的精神

在少数民族服饰中,非遗技艺通常是由传承族群使用并完成制作的。这里包含服饰制作工艺,服饰图案制作中的蜡染、刺绣、织锦工艺,以及穿着使用习俗。作为世代传承下来的族群服饰,一定是在秉承族群文化的基础上,以执着一生的服饰制作来实现服饰上的刺绣、蜡染、织造等工艺制作,以追求极致的服饰表现,使服饰款型、服饰图案、服饰风格呈现最完美的状态,以敬物惜物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传承的族群凝聚,坚守族群服饰的艺术范式与应用精神。

少数民族服饰非遗传承人群具有执着一生的工匠精神,追求极致的工艺制作。作为族群个人,他们一生一世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传承族群服饰;作为族群家族,他们代代坚守只为族群服饰的传承;作为族群支系,他们只为世代族群服饰的生活传承。如榕江黑领苗制作盛装“小花衣”,需要4~5个月时间;制作鼓藏服“大花衣”,需要12个月完成;黑领苗杨秀芝用了2年时间绣制“百鸟衣”2;施洞苗族破线绣盛装,使用绣花线均分成8股、16股进行刺绣,一套完整破线绣盛装制作时间是4~5年。这种执着追求极致的工艺制作,体现出追求极致精细、精美的工匠精神。(图2)

两年时间绣制百鸟衣——榕江杨秀芝绣

在少数民族服饰非遗传承人群中,世代弘扬敬物惜物的美德,坚守族群文化传承的精神。敬物,即敬畏大自然的原材料,敬畏祖传的制作工具与制作工艺,敬畏祖传的图案造型、服饰型制与服饰使用。换句话说,传承之中一直保持敬畏之心。惜物,即对织造的土布、萃取植物染料、重复使用服饰等,极为珍惜而绝不浪费。土布宽幅通常都很窄,服装一般通过拼合而成,使用窄窄的土布绝不浪费。生活生产中这种敬物惜物的造物思想,节约自然资源的理念,是族群祖先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坚守族群文化传承的一方面是,族群的衣食住行用都凝聚着族群历史、支系族谱、家族血缘的传承,穿自己的衣,吃自己的饭,住自己的屋,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极强的服饰识别性,不仅具有族群凝聚力,还体现出极强的社会伦理秩序。如儿童装、未婚装、已婚装、老年装界限清晰,体现出爱护儿童、显示待嫁、善待已婚和尊重老者的秩序井然的社会伦理。坚守族群文化传承的另一方面是,家族间的长幼有序、伦理秩序也充分体现在服饰穿着中。如黄平家结婚盛装一般是三件套、五件套、七件套、九件套。如果是三件套的话,最里层穿祖母留下的服饰,中间穿母亲留下的服饰,最外层穿自己制作的服饰。家族历史继承与文化传承精神,值得赞美。

三、非遗中的智慧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工艺非遗中,蕴藏着传承族群的创造智慧,需要我们认识、学习并汲取其智慧,需要我们将民间的智慧发扬光大。少数民族服饰非遗中的智慧是什么?有哪些需要我们学习与坚守?服饰工艺非遗中不仅具有生态智慧与生态技术,而且具有因地制宜的工具制作、因材施艺的材料利用、巧夺天工的工艺创造。

从非遗使用的工具到材料,从制作工艺到制作成品的使用与丢弃,无不体现出这种生态智慧与环保理念。如防染工具中的各种竹签工具、蜡刀工具,防染材料中的防染剂、植物染料,是汲取有利于自然、用之有利于自然、弃之消融于自然的染料。生态技术方面,手工防染工艺、刺绣工艺、制造工艺与服饰成型工艺,都是一种生态技术。(图3)

贵州息烽花苗 贾京生摄

生态智慧与生态技术还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因地制宜的工具制作、因材施艺的材料利用、巧夺天工的工艺技巧。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决定了其服饰款式的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创造智慧。身处高山穿着短裙,身处半山穿着中裙,身处平地穿着长裙,身处森林穿着片裙。着桶裙或着褶裙,也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文化学者杜微解释说,早年分布在平原地区的族群,生活中船行和涉水机会多,翻山越岭机会少,桶裙易穿易脱,无论是从陆地进入水面,还是从水中登上陆地,都十分方便,且蹲坐卧均无大碍,因此,桶裙当是亚热带临水而居民族的原生文化要素,体现了因境而变的生态智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是人体功能器官的延伸与放大。少数民族印染织绣工具结构样式越简单,对操作技巧的要求越高,其功能用途指向越呈现多元化,其创造的智慧技艺要求就越高。工具功能样式越复杂,对操作技巧要求越低,直至复杂到对操作技巧无要求,因为其功能用途指向单一。简单的工具,应用范围广泛,对材料适应性要求不高,操作时在一定条件下有较大创作自由。

四、非遗中的艺术

少数民族服饰工艺非遗中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丰富多样的服饰款型、千变万化的服饰图案与巧夺天工的服饰工艺三个方面。

少数民族服饰的款型丰富多样、多姿多彩,尤其是苗族、瑶族堪称“服饰大族”“服饰款型库”。据考证,少数民族支系是通过服饰区别来决定是否可以通婚,即同服异姓可以通婚,异服异姓不可以通婚。因此,以服饰来区别与命名苗族支系、瑶族支系成为一种常态。如黑苗、白苗、红苗、青苗、红头苗、歪梳苗、长裙苗等。苗族服饰款型多样,其支系服饰多达173种式样,3有人估计达300种之多。苗族服饰的多样性在世界上2000多个民族中都是少见的。再如,瑶族自称和他称名就有300多种,这也意味着服饰的丰富多样,如白裤瑶、青裤瑶、长衫瑶、花瑶、尖头瑶、茶山瑶、金秀瑶、半山瑶、蓝靛瑶、盘瑶等丰富多样的支系服饰,传说苗族原是“同支共鼓”,以前穿着同一种服饰,在迁居过程中,饥荒饿死了许多人,于是,大家议定各房族分开,各自去寻找好地方生活,13年后再到这里追宗认祖。临别,两位祖奶奶因分辨不清自己的孩子而发生争斗。为避免再发生混淆,议定各房族自做服饰,各有一种打扮。去往高山坡的为方便爬坡上坎,做短裙来穿;住在半山腰的,裙子做得遮住膝盖;住在平坝河边,裙子做得长到脚背;到大森林里的,为避免野刺野草攀挂,只穿两块前后片裙。4可见,服饰与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服饰多样化的原因之一。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多元之美、多样之魅、多彩之韵,是形成服饰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多样化的服饰,有着多样的审美形式,是族群支系间区别的重要形式,更是族群凝聚力和自豪感的标志。

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既千变万化,又高度统一,在同一个族群中凸显了无限的艺术创造智慧。通常在少数民族服饰工艺非遗传承族群中,利用工艺智慧的创造之手与图案艺术的想象之慧,设计制作出千变万化又高度统一的支系服饰图案,而且是大师级的变形手笔、神奇的想象形态。(图4)

贵州四印苗 贾京生摄

如丹寨蜡染花鸟图案,施洞破线绣人物图案,织金歪梳苗鱼线花、鱼刺花、鸟窝花图案,形态各异的图案题材、主题、造型、风格与艺术个性,充分体现出高超艺术智慧与艺术魅力。以龙图案为例,这是出现频率最高、造型变化最丰富的图案符号系统,更是集大成者,堪称洋洋大观。如苗族龙图案,是形态多姿、种类多样的龙群,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并构成了庞大的龙纹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水龙、旱龙各一半,水龙有水牛龙、猪龙、鹅龙、鸭龙、鱼龙、船龙、泥鳅龙、乌龟龙、蛇花鱼龙、蛇龙、网龙,旱龙有人龙、鸡龙、羊龙、狗龙、虎龙、马龙、斑鸠龙、燕子龙、蜘蛛龙、椅子龙、轿子龙、撮箕龙。其他还有狮龙、猫龙、鸟龙、马龙、象龙、蚯蚓龙、虾龙、蚕龙、螺丝龙、树龙、花龙、貅狃龙等。龙图案造型千变万化,有人首蛇身龙、人首鱼身龙、鱼身鹿角龙、人首鸟身龙、蚓身牛角龙、蚕身牛角龙、象身鹿角龙、猪身鹿角龙、蛇身蜈蚣头花树尾龙、狮身鹿角龙、虎身牛角龙、狗身牛角龙、蜈蚣头蚓身龙、鸟身飞龙等。5在苗族观念中,最大的神灵形态就是龙。要吃饭有牛龙,要吃肉有猪龙,要穿衣有蚕龙,要跳舞有鼓龙,要力气有象龙,要避邪有蜈蚣龙,6等等。龙在这里不仅具有人性化的亲民内涵,还有形态各异、造型夸张、形神兼备的形式。

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精湛独特,巧夺天工,使服饰至精至美、个性独特。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包括服饰成型工艺、刺绣、蜡染、织锦工艺等。这些工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精湛的多种技法,和材质的巧妙配搭,可以取得更悦目的效果。有些技法非常独特,如扁带绣、梗绣、锡片绣,在其他民族中罕见;还有平绣、雕绣、板丝绣、破线绣、套绣、辫绣、皱绣、绞籽绣、直针绣、网绣、挽绣、数纱绣、挑花、堆绣、打籽绣、缠线绣、马尾绣、盘线绣、锁边绣、贴花绣等20多种。7构成平绣均匀平整,破线绣平滑光泽,缠线绣轮廓分明,打籽绣如画龙点睛、堆绣层层叠叠、挑花刚劲有力等独特艺术效果。(图5)

施洞苗族破线绣 贾京生摄

再如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服饰应用,有蜡染、枫香染、粘膏染、扎染、豆浆染、牛油染等。其中蜡染制作出的图案,最精细的线条造型可达到“细如毫发”,这在全世界蜡染服饰中也是罕见的。最圆润的“旋涡”蜡染图案造型,可达到“光的效应”图案效果,其平行弧线如同圆规绘制的效果,精美而简洁的圆弧线条所产生的视幻般的光效应效果,令人拍手称绝。8这些都是在简陋工具、低廉材料、简单工艺的制作下,在巧夺天工的技艺制作过程中,变成了至精至美、美轮美奂、形态各异的服饰艺术,并且还善于使用“亮布+蜡染+刺绣+织锦”等综合工艺手段,形成鬼斧神工般的装饰艺术。

五、非遗中的审美

少数民族服饰工艺非遗中的审美不仅体现在制作之前和制作过程中,而且更多地体现在服饰工艺非遗的成果与穿着习俗中,并以独特形式展现出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以巧为美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表达,即所谓“亮家当,炫财富,彰德行,比技艺”,服饰以数量上的积累和体态上的扩张来表达价值满足感。这种审美观是由农耕时代物质匮乏、以手工制作为主要方式的特点决定的。

以大为美,是少数民族服饰工艺非遗中追求的形式之一。《说文解字》解读“美”字写道:“羊,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贵州六枝地区长角苗头饰,女子用麻线做假发,散开后有8尺长。她们先将真发在头顶盘成小髻,再把假发编成绳状,用木梳插在真发上,然后一圈一圈地盘起来,最后盘出来的是一尺半左右的圆形盘头。普定、织金、六枝交界的苗族,在头上插一把2尺长的木梳,木梳像扁担那样挑着“∞”形大发髻,以发髻之大显示富有与美丽,当地人称为“戴角”。(图6、图7)

六枝长角苗 贾京生摄

贵州织金地区歪梳苗蜡染中最常用鱼线花、鱼刺花、鸟窝花图案 贾京生摄

以重为美(为贵),通常是以银饰的重量和华丽程度来彰显财富与评判审美。少数民族节日盛装银饰不可少,这是财富地位的象征。贵州台江施洞苗族姑娘节日时穿上重逾20千克的银妆,以显示生活的富裕。其银衣全套就有70—80种银饰,是最高规格的盛装,制作用时420天。头部银饰18件,有银角、银扇、银簪、银梳、银钗、银冠、银帕、银耳饰等。颈胸银饰13种,其中有8种是项链。手部银饰有17种,其中手镯14种。最隆重的女子出嫁盛装,穿戴完毕要花上几个小时。(见:注释9)

以多为美,通常是指穿着越多,就越显富有、越显美丽,也越显勤劳,越显聪慧。在云南麻栗坡,彝族男人蜡染服装是三件套,最里层是对襟布衣,中间是宽袖蜡染衣,最外边饰是无袖蜡染坎肩。这种穿着表达了以多衣为美、多衣为富的观念。贵州剑河南哨型苗族,平时服饰1—2件,年节结婚可重复穿5—6件,甚至20件。剑河久仰型苗族服饰,女子盛装重复多穿至十数件,下摆由里到外一层比一层短,露出阶梯状线条,引以为美。贵州岜沙黑苗百褶裙,盛装时最多者穿7—9件。贵州雷山港桥型苗族褶裙围腰,少者7—8条,多者一二十条。。(见:注释10)

以巧为美,一般是通过服饰制作显示服饰图案之美。最为典型的是织金歪梳苗的蜡染工艺与图案,其精细、精美程度可以说是世界之最,线条细如毫发。最为独特的是施洞破线绣的刺绣工艺与图案,其巧于刺绣、善于装饰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美的魅力与个性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坚守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传承非遗中的精神、智慧、艺术与审美。我们应该以多元开发与活化少数民族服饰的形式,开发非遗中的文化内涵、艺术形式与当代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UNESCO官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2003-10). https: //ich.unesco. org/doc/src/2003_Convention_Basic_Texts-_2018_version-CH.pdf.

[2]曾宪阳,曾丽.苗装[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56

[3]吴仕中.中国苗族服饰图志[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8

[4]张晓松.符号与仪式[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550

[5]张晓松.符号与仪式[M].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639

[6]张晓松.符号与仪式[M].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642

[7]曾宪阳,曾丽.苗绣[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6

[8]贾京生.中国现代民间手工蜡染工艺文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91

[9]吴仁.苗族文化风情[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110

[10]钟涛.中国苗族[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18:468


本文作者是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教授贾京生、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系博士生贾煜洲,发表于《非遗传承研究》,2020年2期,上海教育出版社,11~15页。


© 2024 华体会官方网站/app/ios/安卓/在线/注册,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华体会官方网站/app/ios/安卓/在线/注册,

100084

© 2024 华体会官方网站/app/ios/安卓/在线/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