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B/B7/85/18132179C28E8A1F4150CC09939_7333B1B4_1281D.jpg)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面貌,即革命家推动文化运动,艺术家参与革命运动,这样使得包括美术在内的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抗战时期延安木刻家集革命者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于一身,他们以木刻为武器,有效地发挥宣传、教育及启蒙大众的社会作用,并且在创作形式上吸取了民族艺术传统,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木刻作品。从新兴木刻运动的诞生到延安木刻创作的发展,反映了20世纪中国美术由最初接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再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现实生活相融合,进而在艺术上实现新的创造的发展历程。延安木刻运动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及其为中国社会变革所做出的贡献,使它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篇章。
华体会官方网站/app/ios/安卓/在线/注册,绘画系周爱民副教授撰写的学术专著《抗战时期延安木刻艺术研究》,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日前由安徽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__local/4/2F/86/A59E6EECBA272E49FC7E96AB7F5_C4E70E5E_15DF8.jpg)
![](/__local/C/C6/7E/39781E27AB5DB25E387CFFF57C3_F60A5537_2052C.jpg)
![](/__local/5/1C/EC/E3922E00793BD07D951DAC00A81_F63669C8_20A62.jpg)
该书在梳理延安木刻艺术运动兴起、发展的历史脉络基础上,着力围绕延安木刻艺术在革命过程中所形成的大众化和民族化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阐述,揭示延安木刻艺术风格转变的条件、根源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文化意义。对延安木刻艺术的研究,应当还原到20世纪中国革命的历史环境和抗战的时代背景中去认识,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延安木刻艺术所凝聚的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才会显现出来。
该书除了在研究内容方面完善外,更主要是丰富了延安木刻作品的收录和陈列。抗战时期的木刻作品因种种条件的限制,多为小幅,但是回望历史,这些熠熠生辉的经典木刻作品,厚重而博大。这些作品在本书中不只是研究内容的附图,并以独立篇幅得以展示。这些作品见证了伟大的中国革命,展现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富强的坚强意志。作品即是言说,它们与研究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印迹。
![](/__local/2/32/50/68A905C6E43E9BD64657F9C0337_E4DECDC5_1DC4F.jpg)
古元 马锡武调解婚姻诉讼
17.5x28.5cm 黑白木刻 1944年
![](/__local/7/BC/C5/3DE1EF6E71566F4A7D7D983315C_801392B6_4141C.jpg)
吴劳 民兵 14x20.2cm
黑白木刻 1942年
![](/__local/5/F9/FD/486ABC7DA9D4747EE79DDBD590C_87398A1A_4C9E1.jpg)
彦涵 军民合作 抗战胜利(新年画)
35.5x25.5cmx2 套色木刻 1944年
![](/__local/9/26/0E/6EB425EA1BE09C57E1FC65437A6_E1241ABC_3DC87.jpg)
张仃 喜气临门(新年画)
17.3x26cm. 套色木刻 1947年
图、文:绘画系副教授 周爱民